"告白"之我觀

本來,看到緯來日本台的廣告,都特別註明要注意學校霸凌事件;還以為只是一般霸凌的影片,除了期待松隆子的演技外,並沒有特別期待什麼。
看了這片,發現真的是令人眼睛一亮;使用了與"咒怨"一樣的拍攝手法,以主角的立場拍攝,完全忽略時間軸。充分使用了大量的雙重含意,使得除了影片造成的沉重壓力外,格外令人傷腦筋與痛苦。
裡面按照劇情發展,分別用了老師、怪獸家長、犯人B、犯人A、女學生-美呆、犯人A的角度來審視這一整個事件;除了點出許多現實的扭曲部分,導演表現出來的內涵也很值得玩味。

1.老師
以一個不可告人的丈夫(未交代原因)得到愛滋、女兒慘死而無法繼續任職的老師為出發,在最後一堂表現出如同神一般平和,就算道出復仇計畫、也好似春風化雨;同時,也給全班種下恐怖的種子。
然而,除了表現出老師必須隱藏自己的好惡、心靈的扭曲外,一開始吵雜的教室,到後來學生私下偷偷透過各種媒介交談,也正表現出其實老師時常都能對於學生的狀況有一些了解,不過,原則上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;給與自由的同時,不也是暗示現在誘惑太多、學生難教?
順道也諷刺法令,在保護兇手的未來,在被害人與加害人的矛盾。

2.怪獸家長
以犯人B的媽媽做為觀點,與台灣大部分家長的反應都相同:我的小孩很乖很聽話,一定是壞朋友或事什麼原因,不會是我小孩的錯。
信任親人雖然合理,但是自認為了解小孩,將所有的過錯一律往外推,不也是台灣會出現的兩個問題嗎?而導致最後的死亡,也是演示出因為家長的寵愛與自我中心的理解,無法幫助孩子擺脫陰影,最後小孩更加走上瘋狂的道路。

3.犯人B
以替代犯人A殺害女童、擔心感染而讓自己不修邊幅、渾身發臭,來詮釋出學生的人際關係問題、懦弱和尋求認同的問題;在不理解的父母下,只會越來越瘋狂、墮落。
只是那不修邊幅、全身髒兮兮,不也是可以代表被霸凌的傷嗎?

4.犯人A
在此為交待犯人A從小不得母親疼愛,而心靈扭曲,最後還變成戀母情結;也是告誡望子成龍,望女成鳳的父母,從小就用尖銳的打罵教育,真的就比較好嗎?
令用犯人A想借新聞讓母親注意自己,表達現在只想要紅,卻沒有自制力的瘋狂行徑,像是溜鳥俠之類。也是批判現在的新聞亂象,只有能夠煽動民眾、話題性十足,篇幅就不會小;反而真正良善的報導都被擠壓。

5.女學生 - 美呆
這個角色,在片中串起了很多連貫的部分,包含犯人A、犯人B、老師以及片中出現一陣子的熱血教師;自稱殺了全家,還與犯人A交往,闡述老師報復只是給與心靈壓力(恐嚇?)的言論;最終,死於非命;臨死前還在拯救犯人A。
這個角色,我卻認為可以視同虛擬的角色,因為他剛好扮演了老師的溫柔與慈愛之心。而女學生與老師交談,可以引起老師事後的痛哭,就彷彿善良與報復在交戰。
同時,女學生也扮演了盲目的追逐者,就如同犯人A痛斥的,自己幻想是殺了一家人的兇手,即使知道自己只是別人排解無聊的玩具,還是瘋狂的跟隨。

6.犯人A
最後,用犯人A瘋狂自殺的行徑,來帶出老師的報復;導致犯人A完全的崩潰。
這個部分,我覺得老師的舉動比較引人思考;與女學生交談後,老師獨自一人的痛哭,而後立即變了一個人似的;這是代表老師的良知?還是表現出隨者女學生的滅亡,良善也不復存在的痛哭?
利用老師剖析犯人A的謊言與報復的行動,除了片中的瘋狂,不也是帶出一日為師,終身為父的思想?即使不在任教老師,卻依然關心學生。當然,也可以看做是為了報復而關心。
用老師殷殷期盼犯人A重新做人為結局,表現出老師其實還是良善,希望學生能反省、改過;所謂先破而立的道理。犯人A在老師的報復下,誤將自己的母親炸死,表達出反省與導正觀念的可能。所以才會出現老師提到重新做人的第一步。但是,老師的淚,卻也代表著鱷魚的眼淚,隨著把兇手拉進地獄深淵的報復,其眼淚也是報復後精神、心靈獲得爽快、解脫的歡欣淚水。

額外提到的,是那中間串場一陣的,熱血教師。舉動彷彿模仿GTO...等,諷刺無聊、扭曲的教師觀念,只做到表面,卻沒真正理解那動漫的內涵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