搖滾啟示錄 (I'm Not There)

難得本週完全沒有電影票;怪怪!居然是Winni小姐提供電影票,就在這詭異的情況下,我們為這部片成行。

這部片,正如其他影評所說的,是個非常不容易消化、理解。影片時間長且劇情跳躍又沉悶。
雖說裡面的演員技術都還不錯,可惜這部片要紀念的人,對台灣人來說,可能十分陌生。

裡面動用了6段劇情、6位年紀、個性、膚色、工作、境遇以及結局皆不相同的主角,很難想像其實全都是在講同一個人,紀念同一位歌手。在交錯地演出中,也難以看出有何關聯性,就彷彿吸了大麻等等的毒品,分不清哪個才是軸心?哪些不重要?哪些是幻想出來情境?尤其比重較大的劇情,都有黑白片斷與彩色片段穿插的狀況,更是令人頭昏腦脹。

如此的影片,著實令人頭痛欲裂,就算影片中穿插了一小段床戲,胸部露點的特寫大約1/2秒(不是輔導級嗎?),卻無法挽回觀眾的心;忽然聽到呼聲,原來Winni小姐不知何時已經昏去。事後,才知道原來我們旁邊的小姐,也早就看到昏倒。原本一開始是滿場,還有人座位重複有些小插曲;後來播放中,陸陸續續就有人離開。

直到最後,歌手的劇情作為結尾,終於點出影片的精神,加上結束字幕有出現"此片獻給巴布狄倫"字樣,我才豁然瞭然;這片其實意義不在影片,而是希望大家listen to sing;影片將歌手發表過的歌曲、未收錄的單曲全部匯集,利用裡面的歌詞及歌手的一生,創出這6個故事。

看完這片,其實覺得此片在台灣幾乎沒有看到廣告,一定有其道理。我想,如果是對美國20年代的鄉村音樂、搖滾樂非常有興趣的人,就適合來看這部電影,也一定不會覺得沉悶;但是對一般民眾來說,我想,還是拿錢去買別的電影看吧。

留言